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表示“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”,与大幅升值对出口企业及资产价格形成的负面影响相比,人民币缓升引发的热钱流入及恶性通货膨胀更加危险。
资产价格回落难免
霍德明原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金融系,2006年举家迁往北京。基于对海外资本市场历史的归纳,霍德明认为,经济规律显示,当货币供给比较快的时候,资产价格通常会上涨,一国本币升值与资产价格上涨及通货膨胀的路径是比较吻合的。在这方面,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情况比较相似。
目前的情况是,人民币汇改始于2005年7月21日。在这之前,房地产市场已经有所表现,股市于2006年末开始大幅上涨,而通货膨胀则在2007年变得比较明显。
汇改以来,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约15%,而这一幅度在霍德明看来并不算高。“当年,日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升值100%以上,新台币三年升值40%。”
“问题是,本币大幅升值可能引起资本市场动荡。”霍德明坦言,由于本币升值末期,资产价格已处于高位,持续升值预期不复存在,国际资本将大举撤离,“当初台湾地区股市和日本股市大跌都是例子。现在,中国大陆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。”
1986年至1990年,新台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达40%。其后,台湾地区股市从1990年2月到10月间,由12682点狂泻至2485点。
热钱撤离或酿金融动荡
霍德明进一步表示,市场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是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国内的主要动因。只要这种预期存在,流入的热钱就会与日俱增,其催生的资产价格泡沫则会相应膨胀,累积的风险将越来越大。最后,一旦热钱撤离,资本市场的动荡容易危及整个金融系统。
“此外,热钱流入衍生出的流动性充裕还会加剧通货膨胀程度。”更让霍德明忧心的是,人民币升值确实可能使一些没有准备的出口型企业比较“惨”,可是一旦恶性通货膨胀形成,商品价格上涨对上述企业的影响不仅不会亚于人民币升值,还会使全体国民“亏钱”。
“中国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并不比日本具有太大优势,现有资本管制制度可能也只是管住守法的人。”霍德明认为,目前只有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才能够防范热钱进一步流入,从而平抑资产价格,预防恶性通货膨胀,将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。
唯经济转型是上策
“当然,也不是说没有两全之策。”霍德明表示,改革开放以来,从创立乡镇企业到国企改制,中国政府在没有市场引导的情况下作出了非常聪明的判断。只不过,目前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,政府遇到了从没有过的困难,并且这种困难已经超出了一个优秀政府能够预见与把握的范围。
在此情况下,霍德明得出结论,在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,能否有效引导企业渡过难关,顺利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是关键问题。